早年西安县(辽源)有“积盛寿”、“长泰祥”、“和发祥”、“德聚祥”、“同仁达”、“德庆长”、“广生堂”、“世一堂”等八家大中药房,每家药房内都配有三四名坐堂先生。那时药房的前柜(门市)经营川广云贵地道药材和各种丸散膏丹饮片,后房的坐堂先生为患者医治各种疾病。药房为每位坐堂先生都配备一间诊室为患者看病。坐堂先生诊室内有一铺火炕、一张长方形炕桌,上面放着一个号脉用的脉枕(小枕头),套有枕套。地上有方桌、椅子、洗脸架和洗脸盆,备有雪白毛巾和香皂,墙上有挂钟。每间诊室都配有电铃,作为先生与前柜有事联系用。冬天屋内生铁炉子。炉子烧得呼呼直响,冻不着先生和患者。坐堂先生均是中医,每次通过望闻问切为患者看完病后,即给患者开一张药方。先生用手按一下电铃(每位先生都有长短不同的暗号),前边柜房的小伙计就来取药方,拿到药房抓好药以后把药送到诊室。中医开的多是由十几味中药材配伍的水煎服剂,每种药都单包成一个小包,最后包成一个大包。那时的中药都是纯正上品的中药材,从无膺品假货以次充好的现象,目的为了拉主道(顾客),多盈利。所有的药材该制的制(根据不同的药材,用烘、炒、洗、泡、漂、蒸、煮或用酒、蜜、盐进行炮制),该捣碎的捣成碎沫,没有唬弄人的现象,疗效也十分好。那时坐堂先生很负责任,总是把药包打开,逐一点看药的味数少不少,有没有次品或假药,一切正常后方交给患者拿回家去煎熬服用。一般每次开三副中药。药房还免费给一个小药淋子,为患者过滤药汤除杂质用。当年看病与现在不同的最大特点,是每位先生都免费出诊,到患者家里去给病人看病。接先生到家给患者看病,只需患者家属雇一辆马车或三轮车把先生接到家里,看完病后患者家属再随先生坐车回药房去取药,路近者先生也可以徒步而行。那时只要家属去请先生,先生即前往看病,对一些重患者很方便,可惜今日这一出诊看病的方式已不太多了。
当年,各大药房均聘请一些医术高超的名医为坐堂先生,庸医是进不去药房当坐堂医的。当年在每家大药房的门前,都挂有写着坐堂先生名字的木牌,有的先生为患者治好了疑难大症,患者感激不尽还给先生做一块铜牌子挂在药店前面。坐堂先生和药房是四:六分成,即先生卖一元钱的药,先生分0.4元,药房分0.6元。如果先生一天一分钱没卖,就一分不得,没有钱吃饭就得向柜上借钱吃饭。如此时间长了,药房就要打发先生了。如果先生医术高,患者多,为药房增加了效益,就会受到药房的优惠待遇。掌柜的逢年过节就到先生家去拜年,并带去大米、白面、猪肉、大鲤鱼,给孩子压岁钱。甚至端午节给送去粽子、凉糕,中秋节给送去月饼、水果等。当年在“同仁达”药房坐堂的张裕和(字张子惠)先生,因医术高患者多,为药房盈了大利,上述待遇都享受到了还不算,秋天药房还给渍两大缸酸菜,叫小伙计用车推着送到先生家里,连两口大缸都不要了,全给先生家了。冬天还经常隔三差五的给送去一联桔子(当年四小箱为一联桔子),从柜上借多少钱都借给,这些都是为了防止先生到其他家药房去当坐堂医。当时各家药房都有伙房和大师傅(厨师),每天供先生吃一顿午饭。掌柜的陪着先生吃的是大米、白面,有鸡、有鱼、有肉、有炒菜。而小伙计吃的是高梁米饭、豆腐菜和萝卜汤。当年我市最出名的坐堂医有文子英、张裕和、苏玉昆、张香久、郭余九、赵志远、曾毓中、刘恒春等一批著名的老中医,总计20余人。
当年坐堂先生不做广告宣传,都是用自己的精湛医术和多年的经验为患者治病,真正解除病人的痛苦来取得患者的信任。他们说用广告宣传自己是神医有奇药的不是正经医生,是走江湖骗子的行为。这里写的是咱们早年辽源卫生界的一段历史,但愿今天的医生们还是发扬那优良的传统,更好的为患者服务吧。
(转自互联网)
上一篇:为你站成一棵松【苏杨】